近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出现了多个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大模型。
以上事例,是我国人工智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缩影。总体看,有四个方面的主要进展:
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13年至2022年11月,全球累计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72.9万项,我国累计申请量达38.9万项,占53.4%;全球累计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4.4万项,我国累计授权量达10.2万项,占41.7%。
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等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构建,“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实施;建成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关键核心技术局部突破,部分关键应用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企业在应用算法、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已取得重要突破,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标志性产品有效落地应用。
产业生态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所学校开办人工智能专业,高端人才居全球第二。截至2022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业数量27255家,其中,我国企业数量4227家,约占全球企业总数的16%。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发展区。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科大讯飞、云从科技、京东等一批AI开放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与一、二、三产业融合成效初显,正在从医疗、交通、制造等先导产业领域向旅游业、农业等领域拓展;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领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落地的热点应用场景;制造业研发设计、工艺仿真、生产制造、产品检测等重点环节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实现人工智能产业高水平自主可控,国内企业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开发,加强小样本学习、迁移学习等基础技术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加快智能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及关键算法等共性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化,发展感存算一体化的智能传感器。
—— 强化知识计算引擎、跨媒体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无人系统等技术攻关与应用,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
—— 加速语音、图像文字等多媒体技术向跨媒体技术提升,推动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发展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 加快人工智能与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创新,鼓励开发融技术产品并加速商业化落地。
—— 推动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与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探索。
—— 加强和升华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的技能学生培养,并深度融合两个学科的培养体系以适应现代发展需求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