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一个开关,大到航空航天都有智能制造的影子。近些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和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智能制造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与此相关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量激增。而目前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人才培养效果的不佳,因此,要有有效的人才培养对策:
01
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
为适应智能制造的各个不同领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完成智能制造领域不同人才的分流,学校要在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并以现有教学资源为基础,将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设置中,优化课程设计,将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融入课程内容,建设“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流、拓展课程任选”的课程体系。
02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紧跟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适应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一方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行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的联合培养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与校企共建共嬴。另一方面,要在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下,把智能制造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与企业建立共享、供求互动的就业信息资源平台,利用产教融合平台,以校中厂、厂中校、企业学院、混合所有制等形式与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03
打造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学校应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以典型企业的智能车间为原型,还原真实的生产环境,打造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智能制造企业的无缝对接。除了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外,实训中心还承担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和鉴定,参与企业科研工作,同时把企业的文化、管理引入学校,甚至企业的部分产品订单也能在实训中心生产,营造企业的真实环境,开设“校办工厂”。
0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智能制造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提高学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严格选拔新任教师的同时,也要注重现有智能制造教师团队的能力提升。通过定期进行师资培训等方式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继续培训平台,鼓励教师继续学习,促进教师的整体素养提高;还可通过聘请企业工程师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式,来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以既懂生产又会教学的跨学科或跨专业的教师团队,更好地服务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制造的崛起势不可挡,高素质的智能制造人才也必将炙手可热。高校作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根据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结合智能制造市场面临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及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提供更多的智能制造人才。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