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支撑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
“以就业为导向”这句话直接概况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普通教育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就业,只是有一条高中、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升学途径。因此,就业也是普通教育的终点,只是在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在就业之外,还有另一个升学的选项,可以在即时就业和继续深造之间做出选择,从而有“更高”的岗位预期和回报预期。
新时代新征程,职业教育作为支撑和推动国家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展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源动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鼓励与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将职业教育的改革研究书写在课堂里、厂区里和项目里。健全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实现中职学业水平考试与中职职教高考接轨,使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主渠道。健全学生成长成才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提高职教与产业匹配度。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建立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动产业园区、行业企业、职业院校、金融机构等加强合作,联合组建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服务平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国有企业设立学徒岗位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推进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坚持推动数字化转型,重塑职教发展新生态。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广应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持续加强省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积极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统筹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以及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数字资源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提质扩容。提高职业院校师生信息化素养,支持数字相关专业建设,培养数字人才,助力产业数字化。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教规模和人才数量不断提升,但仍然难以满足庞大的制造业转型需求。相关院校以及各地政府企业唯有与时俱进,精准对接需求,才能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01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水平技能人才。在招聘市场上,有的技能人才岗位高价难求,归根结底是因为高水平技能人才的缺乏。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但高级技师仅300万人。这意味着现有的高水平技能人才数量难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职业教育为我国制造业升级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唯有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技能人才,才能助力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
02
现代制造业更需要综合性技能人才。随着现代生产设备的升级,机械在很多领域替代了人力,有更精细更稳定的表现。这也使得现代生产对于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要求发生变化,不仅要有精湛技艺,也要有更广阔的知识面,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强的综合素质。
03
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才能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当前,部分年轻人不愿进工厂,背后是观念的影响,也是工厂缺乏吸引力所致。企业作为技能人才的使用者,唯有尊重技能人才,给予更好工作环境更优厚待遇,提供更广阔发展舞台,才能留住人才。职业技工院校也应加大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提升学生的设备实操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