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蹄疾步稳,成绩显著,从最初的概念普及,到如今的行业深耕,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打造了与制造业发展阶段相匹配、“补课、提升、创新”相并行的“中国方案”,这其中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功不可没。
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犹如一场春雨,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后,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三年起步阶段重点任务,为我国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引。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工信部接连发布指导性、实操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细化重点任务;
2018年7月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2018年12月发布《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
2019年7月联合多部门发布《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2020年3月,工信部出台了《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六方面20条举措,为我国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2022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围绕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提出夯实基础设施、深化融合应用、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产业生态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赋能产业迸发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今,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初显成效,应用范围已从个别行业向钢铁、机械、电力、交通、能源等40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加速渗透,形成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等六大典型模式,有效支撑了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叠加释放倍增效应。工信部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5G+工业互联网”已经形成10个重点行业领域、20个典型应用场景的实践活动,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总数达到2400个,有力促进了产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专业创新发展前景广阔
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标志着制造业人才供给侧改革成为国家级发展战略。《指南》强调要对接制造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培育急需紧缺人才,《指南》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进行了人才需求预测,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截至 2025年,人才需求总量预计达到2000万,与2015年约1050万的人才总量相比,存在950万的巨大缺口。
为进一步落实制造业人才战略,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进一步强调了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国家将在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人才大数据平台,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以需求优化人才供给,以需求带动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