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扩大内需,坚持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的经济接下来要坚持走的道路,但是我国现在的人才结构跟不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十分庞大。
为了优化人才结构,填补应用型技术人才缺口,满足各个行业,特别是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的人才需求,我们国家正在致力于全力扶持职业教育。
大职教时代即将来临,对于各个职业院校来说,将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这个时候,努力很重要,但是找对方向,更加重要。如何才能抓住职业教育风口,突围而出?紧跟国家战略走,准没错。
鼓励督促各个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兴办各类的人才基地,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现在的工作重点。
智能制造
在‘制造2025’战略中,国家就明确提出过,制造业需要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走上智能制造的道路。智能制造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为了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多能熟练操纵智能机器,懂分析信息数据的高级技术人员,国家筛选出了一批办学优质的职业院校,督促支持它们建立此类的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包括:
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
这些基地的人才培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培养途径,以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标准为目标,围绕企业的工作需求来开发、设计课程培养方案。近年来为智能制造输送了一大批的实干技能人才。
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习总书记很早就指出:务农重本,国之大纲。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只有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才能自如应对变局,谋求开创新局面。
双循环是我国经济接下来要走的方向。想要建立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的经济格局,我们需要把战略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
农村市场亟待开发,潜力巨大。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富农强农,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想要扩大内需,农村是必须要瞄准的一个发力点。
所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一定要举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了给新农村建设输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督促职业院校,建立了一批相应的人才培训基地。
现代物流体系
物流业一手托起生产端,一手联通消费端,是产业链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的物流产业正在向着智慧物流体系发展转型,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物流行业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相应的,物流行业亟需一批适应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特别是能适应智慧物流体系的人才。
从学校层面看,通过基地建设将人才培养融入经济发展、企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关键技能中去,将解决高职院校经常出现的培养目标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提高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在政府的引导下,职业院校若能加强政校企合作,做好未来人才的培养规划,健全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承办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发挥“政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协同优势,必将实现教学、师资培养、学生就业、学术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多元化的的建设成果,解决区域、行业、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提升技能人才竞争力。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