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开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们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处理好长远规划与短期目标、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继续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与优秀专业。
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逐步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更适合的教育类型。
加大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尊重与认同。一是加强正面宣传,二是加大技术技能人才的薪酬激励力度,三是逐渐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畅通求学道路。意见明确,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未来将有更多学校转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
提升求职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专业方向要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岗位要求相适应。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引导和鼓励学校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开设专业,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在方案中嵌入“岗课赛证”等内容。
传承工匠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建设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师傅”,基地为学生提供“练手”平台,通过实训把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锻造成能工巧匠。
促进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社会“六位一体”协调推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实施职业教育单独招生、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弹性学制等,使毕业生与当地生源、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
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大国工匠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力度,包括把职业教育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深化职普融通、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深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技能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等,为大国工匠的产生和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和条件。
大国工匠既要有过硬的技能,也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教育应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不仅有一技之长,还要德才兼备,努力成为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大国工匠。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政策执行中涉及的机构、部门较多,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相关部门、组织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民营企业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和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那些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注资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支持有职业教育或培训实践经验的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职业院校建设,简化审批流程与前置条件。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