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示范作用显著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若干智能制造先行区,凝练总结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带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制造标准的试点应用,探索形成具有行业区域特色的智能转型升级路径,开展大范围推广应用。在数字化技术浪潮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对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
01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12月3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全体会议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 版)》(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会召开。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修订《指南》也是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机制的要求。本次修订主要考虑了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需求,围绕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体现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内容,加强数字孪生、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指导细分行业开展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标准研制和标准体系建设。
02
将继续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12月8日,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南京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大会并致辞。辛国斌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创新应用,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提升工业软件产品供给能力,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强化央地协同联动,“点线面”结合持续开展试点示范行动,启动实施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构建高水平推进工作体系。三是深化国际合作。
03
国内人才缺乏,智能制造难以推进
“学校培养的是钢坯,而钢企需要的是钢板”,智能制造人才的紧缺,受限于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起步较晚、前期积累不足,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面临有效人才供给不足的窘境。《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目标。按照此产业规模目标,预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人,特定技术方向和岗位上供需失衡比例尤为突出。
04
智能制造以人才为本
新一代智能制造更加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设计智能制造要靠人,建设智能制造要靠人,运行智能制造要靠人,管理智能制造要靠人,推进发展智能制造,最根本的要靠“人”,智能制造人才为本。
我国在造就智能制造人才队伍方面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源规模优势,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而言,我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然而,人力资源规模优势并不等于人才优势,我国在人才的质量方面,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质量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动员千军万马,组织精兵强将,重点要放在“精”和“强”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既是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的最重要的保证。
05
职教智能制造专业火速发展
面对我国广泛的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庞大人才缺口,我国多所职业教育学校于2018年开始设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能够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覆盖专业领域众多,为此,不同的高校会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情况来安排具体的培养计划,有的会侧重于工业机器人方向,有的会侧重于数控机床方向,有的会侧重智能化生产线方向等。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