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仅就职业学校教育来看,目前中国已建成 1.13 万所职业院校,设立专业点约 10 万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同时,累计拥有 3088 万在校生,年均向社会输送人 1000 余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4.40%,自 2016 年起提高近 12 个百分点。可见,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技术型人才来源的中流砥柱。
尽管如此,国内高技术型劳动人才仍存在很大缺口。新就业形态、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催促职业教育领域尽快跟上节奏。仅就制造业来说,2025 年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就将逼近 3000 万人。
产教融合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重要一环,逐渐成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联通校企、产教一体,通过搭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市场主体生产实践对接的桥梁,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与社会服务于一体,持续培养契合经济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利用深度融合式发展弥合教育与生产之间的鸿沟。
产业端有需求、有设施、有市场;教育端有人才、有资源、有平台......只有双方相互配合、互为表里,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能被市场接纳的高素质人才。
先看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归纳来看,常见形式包括“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实训基地共建模式、“专业共建,订单培养”的引企入校模式、“实景教学,实践操作”的引校入企模式、“校企主体,多元合作”的集团办学模式、“学校主导,输出产业”的校办企业模式、“企业主导,入局教育”的企业办学模式、“政府牵头、校企联动”的区域合作模式等。
其次看专业方面。产教融合与产业息息相关,因而专业的方向性也要与市场发展方向契合。同样结合上表统计的 9 月份数据分析,总计 26 起产教融合项目中就有 11 起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有关。
再看产教融合的主体。产教融合本是校企、产教一体。企业作为参与办学主体的产业端,主要承载着建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企业实习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参与教学各环节等工作;高校及职业学校作为教育端,也在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例如与企业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建设,定制化培养人才,与企业共同进行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等。
2021 年,产教融合进入政策活跃期,“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次提上议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等多个文件带来利好消息,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无疑是时隔 25 年迎来首次大修的职业教育法。此次修订不仅明确了
“职业高等学校”的概念,也进一步厘清了产教双方合作不明、违规合作的整改和处罚措施,规范了社会力量办学、学业成果认证等多个条目,在行业环境、地位待遇、社会风尚等多方面为产教融合打开风口。
8月末的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社部放出的“就业大礼包”,也为产教融合添薪蓄力。人社部副部长李忠在会上表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在于职业培训”。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教育提质培优,实现高质量就业,就要让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