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湖北武汉开幕。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发布了《“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和重点行业实践(第二批)》。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5G+工业互联网”建设按下加速键。
据了解,2019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明确到2022年,要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垂直领域“5G+工业互联网”的先导应用,内网建设改造覆盖10个重点行业;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培育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1800个,覆盖20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工业互联网和5G发展进程中,产业热情度最高、创新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这将有力助推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场景应用不断丰富,助力企业降本增效。“5G+工业互联网”在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钢铁、采矿、电力等行业领先发展,已形成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场景。
这些场景的拓展,究竟给工业企业带来哪些变化?
■ 降本
远程设备操控、无人智能巡检等场景助力企业实现无人化、少人化生产。矿山领域利用5G实现无人矿卡驾驶和井下采掘,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平均每年节减相关企业成本约3000万元。
■ 提质
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检测等场景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良品率。钢铁领域部署5G+8K表面检测系统,改变现有抽检模式并实现了产品全量检测,提高钢材缺陷检出率达90%以上,缺陷识别率达85%以上。
■ 增效
设备协同作业、厂区智能物流、设备故障诊断等场景支撑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港口领域通过5G+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分析集装箱理货、物流最优路径,平均可提升配载效率15—20倍。
产业集聚加速形成,各种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均出台支持“5G+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在纺织、金属制品等近20个领域开展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钢铁冶炼、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创建了8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在京津冀地区,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特色产业为主,形成了一批典型应用方案。在西部地区,企业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领域进行创新,已成为示范性较强的应用实践。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