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式发展的窗口期,更多政策利好将进一步释放,“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也正在酝酿制定中。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5G、大数据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同时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更多挖掘市场增长空间。
产业增长势头强劲,高端应用持续拓展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实力持续增强,发展势头强劲。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2020年装机量占全球的44%,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快速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
医疗、养老、教育等行业智能化需求的持续释放,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蕴藏巨大发展潜力。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41%。
“机器人产业日益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机器人产业持续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能。”辛国斌表示。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取得突破,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大会期间展出的一系列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是我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
工业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和系统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汽车、发动机等多个高端制造行业,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医疗手术、教育服务、安防巡检、灾后救援等高附加值服务场景实现突破应用。
央地加快布局,政策利好密集释放
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从部委到地方密集释放新一轮政策利好。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表示,未来机器人科技与产业发展要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提升原创能力,不断拓展机器人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等环节相融互促,加强科技资源科普化,营造产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正在牵头制定“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希望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高端制造的集聚地和集成应用的新高地。
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工信部将紧紧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共同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等共性技术,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等前沿技术,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
进一步拓展应用深度广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表示,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加速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推动,当前机器人不仅在高端制造装备领域,也在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的机器人一定是朝着自主化、融合性更好,多机协作的方向发展,是完备的,能够智能化、自主化、网络化的控制系统。
在向智能化加速演进的趋势下,机器人应用的深度广度有望进一步拓展。工信部表示,将积极推动机器人向更多应用场景开放,在汽车、电子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领域进一步深耕,在矿山、建筑、农业、医疗康复等领域对接需求,开发拓展新型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针对特定细分场景、环节及领域,推动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开发先进、适用、易于推广的定制化解决方案。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实验验证,支持各方共同建设机器人应用推广平台,促进机器人企业与应用行业的精准对接。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