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战略举措,是打好职业教育“翻身仗”的关键一役。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保持职业教育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关键要在“稳”字上下功夫。
01
稳方向
职业本科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百家争鸣,政策标准尚待完善,试点改革已然推进,急需指明发展方向,校准实践偏差,开启崭新未来。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要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服务稳就业、保民生、促升级。要坚守本科高层次要求,遵循本科教育基本规律,推进人才培养、应用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提档升级,提升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对接高阶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02
稳定位
职业本科教育既不是职业专科教育的“加长版”,也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制版”,要坚定做好自己,找准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宽度上,要适应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高阶职业岗位需要,强化掌握多项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在培养深度上,要适应既定职业岗位发展需要,强化掌握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技能的“精深性”。在培养高度上,要对接职业岗位技术迭代与变迁需要,强化适应和推动技术变革的“创新性”。“三性”培养定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复合性”是基础,主要影响学生初次就业的岗位适应性;“精深性”是关键,主要影响学生就业后短期内既定岗位的发展后劲和潜力;“创新性”是引领,主要影响学生就业后长期技术迁移能力和长远发展的高度。
03
稳模式
职业本科教育必须扎稳职业教育根基,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上,要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将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公民意识、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正德行、厚基础、强能力。
在课程体系上,要依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培养方案,设计模块化、可灵活组合、既满足多岗位需要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课程体系。
在师资队伍上,要构建技能大师、企业高水平工程师、校内专任教师混编团队,学校教师参与合作企业技术研发,研发成果作为真实案例反哺教学,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重点指导实践教学,技能大师承担综合实训和竞赛指导,并担任青年教师导师,一对一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三师并用”的师资结构格局。
在培养评价上,要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际证书、领军企业证书等各类证书标准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和毕业要求,打造社会、家长、学生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对课程建设的理念、目标、内容、资源等全过程评价,并重点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推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升。
04
稳质量
从现有办学路径看,未来职业本科教育将形成以优质职业专科学校升格为主体、以独立学院合并职业专科学校转设为补充、兼有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专科学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的发展格局。要确保职业本科教育整体发展的高质量,需要国家、省级和学校层面协同发力。
在国家层面,要建立职业本科学校分类管理体系,根据学校性质、办学水平、专业特色等分门别类开展政策指导、评价评估和宏观管理;要加快完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双师型教师、数字化校园等标准体系,并强化政策标准的办学引导作用。
在省级层面,要加强政策统筹,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国家各项政策要求,不低于普通本科高校落实生均拨款、人员编制、干部配备等政策举措,大力支持职业本科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成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学校层面,既要学历层次“升格”,更要办学内涵“升级”,要对接高阶职业岗位需要培养一批复合性、精深性和创新性兼具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提档升级;要推进技术研发由推动工艺改进为主向服务技术革新为主转变,力争若干产业领域的技术引领,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档升级;要构建以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为引领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深化两级管理制度改革,激发办学单位活力,确保办学质量持续改进,实现管理治理体系的提档升级。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