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应用型教育,“一招鲜走天下”已成为了过去式,技能提升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通过“铺路子”为学生打通升学发展的通道,形成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方面要打破偏见。虽然“中高职扩招、中考分流、职教高考”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职业教育生源的困境,但高职院校依旧要善于开动宣传机器,正确引导舆论,宣扬正确的“成才观”,转变公众刻板认知,摘下“有色眼镜”,还要探索开展提前介入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在中职学校建立优质生源合作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和技能提升通道建设,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供给面。
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从制度上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推动职普融通,全方位构建“中、高、本”三级职业教育体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探索研究生以上层次再教育。要立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当前新业态、新技术等新要求,加快完善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职业教育标准化体系,探索面向全社会的技能培养模式,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入持久有力的高端技术人才红利。
同时,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充分体现“工匠精神”——专注、精进、乐业,从已有的实践经验看,关键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方面聚焦学生的精力。职业教育德育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把精力聚焦到学习这件事上来,可行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职业规划出发,细化到计划与任务,保证学习投入的时间;从做事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专注心,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还是身体的锻炼,都是学习生活当中的“事”,专注就是做好当下的这一件“事”,以培养他们的专注之心。
另一方面培养精进的思维。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精进品质最好的载体是项目,因为项目化的教学有明确“作品”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可视化”的改进。首先是向好的思维,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引导学生学会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其次是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作品中发现问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经验,通过改进持续提升作品的品质;再其次是内在的标准,鼓励学生提升自我的内在标准,当这种内在的标准高于他人的时候,学生的精进思维就得以形成,这时学生不需要外部约束,就会主动地、内在地控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最后提供愉悦的体验。做事的动机来自于趣味和意义,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何提升学习的趣味与意义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正面评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育教学当中,要充分肯定学生以及学生的作品,输入正面的反馈,如此学生才有信心输出作品;体验是主体性的体现,职业院校的教学当中,尤其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取学生的“体验”,分析愉悦体验的来源,并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价值与意义,当学生的产品或服务得到他人认可时,学生即可获得意义认知,这种意义认知一点点固化下来,就会成为学生职业成长的动力。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要以“做事”为逻辑来构建教育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在“做事”的过程中,完整持续地培养学生的专注之心、精进之心、乐业之心。如此,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职业教育的功能价值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就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社会真正需要的建设人才。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