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获悉,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即便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为全球贡献了40%左右的份额,连续多年稳坐世界最大机器人消费国地位。整体来看,202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39亿元。业内人士指出,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全球领先,成为支撑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业内分析指出,应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
应用场景多元化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做手术的医疗机械臂,可以穿梭在森林中的巡检四足机器狗,在1000摄氏度环境中连续工作30分钟的耐高温消防机器人……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展出的一系列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是我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
“电池是什么垃圾?”对着人工智能垃圾站提问,“有害垃圾”的桶盖就会自动打开。在服务机器人展区,一款人工智能垃圾站受到不少关注,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该垃圾站能实现对垃圾的智能分类管理。
人机协作是机器人技术创新的重要趋势,手术机器人是协作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工作人员可以操作手术机器人剥离一颗生的鹌鹑蛋,它可以在保留蛋膜的情况下将蛋壳精准地剥掉,从而模拟在手术中分离最精细的组织动作。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和工艺的日趋成熟,工业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和系统被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造船、汽车、发动机等多个高端制造行业。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已在47个行业大类、129个行业种类中广泛应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8年稳居全球首位。
“从浩瀚太空到万里深海,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从国之重器到百姓生活,我们正步入与机器人和谐共荣的缤纷多彩新世界。”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期间表示,中国企业积极将创新技术应用到机器人中,不断丰富充实机器人的产品性能,机器视觉技术让机器人拥有了慧眼,5G、云计算技术让机器人的计算能力大幅度提升,具有更加聪明的大脑。智能传感技术让机器人能够敏锐感知周边环境,一些以前只能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市场规模巨大
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的44%,2016年至2020年产量从7.2万套快速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医疗、养老、教育等行业智能化需求持续释放,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蕴藏巨大发展潜力,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41%。
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和创新要素加速向机器人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聚。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优势地区机器人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壮大。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科技产业正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全球机器人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玉卓说。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全球领先,是支撑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39亿元,2016年至2023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8.3%。
其中,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使用场景持续扩展,需求潜力巨大。预计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02.6亿元,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90.7亿元,增速达到36.3%,高于全球水平。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