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教育,不能以普通教育的视角来解读。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质上是适应现代化的新型技能人才,是能够与现代技术应用相匹配的技能人才,不是技术和技能的简单叠加。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内容与实际职业需求不相适应,然而企业需要的是能与其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人才,这种脱节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就业的压力。
当前复杂的社会劳动,需要正规化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走向社会,通过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职业教育连接社会大舞台,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
多种途径培养人才
一个国家技能形成和积累的制度,是关系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技术可以引进,但技能不能引进,必须通过人的技能应用、积累,参与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成果,推动经济发展。
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是技术加技能型人才,而是与技术应用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技术进步一定要同时开发技能,否则技术和技能就无法相互匹配、互相结合。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破传统简单的学徒制模式,培养具有复杂技能的人才,是适应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是复合迭代的,既需要简单的技术技能,也需要高端的技术技能。其他国家的职业学校等同于我国的中职教育,但没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解决15岁左右的孩子如何通过职业教育走向社会,到了18岁之后,这些国家不再举办相应的职业学校,而是交由企业或社会去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早期的职普分流。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够清楚职业教育的就业走向,对未来发展有信心,福利待遇有保障,中考职普分流就不会产生焦虑。经济高质量发展,既取决于是否拥有本国技术,更有赖于与技术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我国创办高职教育非常有必要。未来,中国经济的真正腾飞,必将取决于高职教育,以及更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职业教育是帮助人走向社会的教育,并不是升学的通道。要根据不同的职业需要,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因材施教、因需育人。
在中国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人才
职业学校搞的是精细化教育,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建设、合理分流,其专业设置要小而精,不能大而全。学生选择了职业学校,老师就有责任为学生解答未来能到哪些企业就业,让学生清楚未来的就业方向。学校要为学生的就业负责,如果不能提前打通学校与企业的就业通道,就不应该贸然创办专业,随意招生。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跟企业用人需求高度融合,要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时刻牢记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可以辩证吸收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优势,但不能照搬或重复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做得好、基本办学模式抓得准、有企业积极参与的专业,才是好专业。职业教育要想办好,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产业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产业和企业需求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职业教育不是培育普遍适用人才,而是培育精准职业人才,应该具有地方特色,以本地生源为主,兼顾少数生源自然流动。职业学校办学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地区经济和产业规划,让产业离不开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离不开本地产业的认可。
每一种职业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增加技能经验或理论知识。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质,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让人们拥有与其职业相匹配的技术技能。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就很难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就可能因为不熟悉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不具备职业经验,而产生很多的问题。职业教育的专家和教师,需要有共同的办学文化、一致的办学观念,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办好有竞争力的职业学校。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