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程可以算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对于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判定标准,可以从课程系统要素来审视,即每一个课程系统要素点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课程目标: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课程内容:学术知识与工作知识的共在。
课程实施:学校力量与产业力量的协同。
课程评价:学生发展与行业标准的兼顾。
产教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产业元素融入教育之中,而是要在人才培养中有效整合教育元素和产业元素。那么,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就是要从“在教育元素中融入产业元素”向“教育元素与产业元素一体化”的格局跨越。
01
基于产业需求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这其实构成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重要理念。
产教融合型课程所指向的主要矛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这实际上要求我们的课程要始终牢牢地把握好产业的需求,确立基于产业需求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将学生发展与产业需求统筹起来,学生的发展是适应产业需求导向的发展。
“产业系统拥有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根据产业需求调整课程目标,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依照产业要求选择课程内容,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课程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无缝对接。
产教融合型课程从社会生产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以社会生产活动对人才需求规格作为构筑课程的依据,实现课程与工作相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服务的双重目的。
02
确立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主体
“产业系统拥有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单元”,企业是产业的表现载体,现代产业发展的最新形式主要通过企业来呈现和表达。企业代表着产业力量,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主体。
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建设需要确立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主体。在职业教育中应建立起企业课程制度,明确企业技术专家深度参与课程教材开发,充分吸纳企业生产中的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和新要求,专业课程标准要对接产业发展中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企业技术专家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企业还可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和资源,如有的学校与企业合作,企业直接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实训课程的设备和资源,将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直接搬到校内实训室,推动实训课程建设,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达不到该课程与产品生产实际相对接的要求。
03
以工作场所学习推进产教融合型课程实施
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建设不能缺失微观具体层面的实施策略,那么,如何推进产教融合型课程实施?根据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和经验,工作场所学习是推进产教融合型课程实施的一种有效策略。澳大利亚学者史蒂芬·比利特(Stephen Billett)认为,“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在参与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并在熟练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
工作过场所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场所与具有真实工作任务的企业工作场所中来完成的,尤其是工作场所学习是推进产教融合型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型课程实施要从传统只局限在教室或学校场域的格局中走出来,以工作场所学习推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掌握学术知识与工作知识,教学环境方面要向工作场所趋近,体现真实工作场景或仿真模拟工作情景。同时需要发挥好企业力量,比如某校会计专业发挥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优势,其结合自己多年财税实务经验,设计开发真实课程,依托真实的纳税操作平台,完全模拟企业的真实操作,为学生提供工作场所学习的平台。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