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目前基本完成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修订过程中,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建议并初步确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开设信息科技课程并研制课程标准,下一步,将根据需要将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其中。
教育部将继续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助推教师培养和培训改革、助推教育精准扶贫、助推教师管理优化的新路径。
目前,我国中小学相关课程已安排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已将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两个模块。
其中,在必修课程中有机融入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设置了“人工智能初步要求”模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概念,能描述典型人工智能算法的实现过程,通过搭建简单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块,亲历设计与实现简单智能系统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增强利用智能技术服务人类发展的责任感。此外,中小学课程在学习方式上也强调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利用。
2019年初,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目前基本完成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修订过程中,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建议并初步确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开设信息科技课程并研制课程标准,下一步,将根据需要将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其中。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同年8月,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在宁夏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率先进行试点,在教师队伍建设领域下“先手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的新路径。
2019年,教育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目标。其中,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未来教育方向是能力提升工程2.0的主要任务之一,包括加强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名师培养等措施,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助推教师培养和培训改革、助推教育精准扶贫、助推教师管理优化的新路径。同时,继续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引导学校管理者、教师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