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职院校启动“双高”建设计划之后,不少省份纷纷启动了中职领域的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群(项目名称不尽相同,实质大同小异)的申报和创建工作。一时间,“双高”成为职教界的热门话题。面对重大发展机遇和新一轮洗牌,不少中职学校以时不待我、志在必得的激情开启了加班加点写方案、千方百计整材料的工作模式。面对重大项目,当然需要高远的志向和奋斗的激情,然而也需要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在实际工作中,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
01
盲目唱高调
一些学校不顾中职、高职在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经费来源与投入力度、人事管理与财经制度、师资结构与能力素质、学生来源和毕业去向等诸多不同,不认真研究中、高职“双高”建设政策文件的差异,盲目照搬高职院校“双高”创建方案,动辄对接产业高端、高端产业,动辄培养一流人才、高端人才、国际化人才。那么,本区域所需的低端、中端人才和熟练产业工人谁来培养?中职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如何体现?
高调绝不等于高水平。中职创建“双高”,不单是画图比赛、唱歌比赛、讲故事比赛,不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它更像是立足于中国大地、本土实情和中职现状、学校基础的解题比赛、爬坡比赛。要赢得比赛,关键看基础好不好、定位准不准、思路清不清、任务实不实,关键看能否真抓实干能否干出实效。其实,中职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实际困难不在少数,如果通过“双高”项目建设能真刀真枪逐一解决一批现实问题,已是善莫大焉。
02
和日常工作脱节
中职学校普遍人手紧张,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独立的创建部门,绝无可能专门找一帮人来从事“双高”创建(这也与“双高”建设的本意相违背)。并且,不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不落实到广大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双高”建设,其意义必将打折扣,其影响必不能长远。
然而,一线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任务,还得忙着开会、培训、填表、交资料,以及做许多和教育教学没有太大关系的杂事。因此,“双高”建设的设计者一定要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真实处境,充分考虑建设任务的落地执行和建设成果的有效转化,要提前想清楚“双高”建设任务谁来做、怎么做、谁在什么时间去做、怎样激励教师去做等等实际问题,不要将“双高”建设与学校正常运行、教师的日常工作割裂。
03
重材料轻实务
某些学校把“双高”项目的验收理解为资料的查验,以至于一开始就让老师们将主要精力用在验收材料的准备上。以开会为例,恳谈会、论证会、研讨会、座谈会、推进会,这个会那个会,以为会议是创建工作的主战场;拍照、签名、会议记录、简报、发新闻稿,反复证明这些会确实开过了。以此类推,层层叠叠翻来覆去提出验收要点,一级一级分解佐证目录,一盒一盒准备验收材料。重材料而轻实务,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反倒说明一些学校对“双高”建设的要义把握不准。
“双高”建设,“建设”才是关键,“做”才是关键,能切实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难题、能真正推动学校强内涵上台阶才是关键。其前提是项目学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抓住重点,能构建良好的工作架构、工作机制和工作氛围,能让老师们潜心开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至于概念高大上、词语对仗句子铿锵、立意新颖文章巧妙、材料详实证明充分等,是附带且不那么重要的,是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自然而然产生的。
其实,无论中职、高职还是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日常工作还是完成重大的创建项目,都应对“表”与“里”“虚”与“实”“轻”与“重”有正确的认知,都应将高远的目标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结合在一起,都应将“实事求是”几个字写在纸上、说在口里、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中。反之,不客气地讲,教育领域的浮夸和不务实,可能恰恰是质量不高、信心不足的反映,是投机取巧想走捷径的表现。此番中职“双高”建设,在热火朝天狂飙突进之外,如果能有更多大胆的改革家、务实的践行者和清醒的思考者,是一件好事。
免责声明:部分资讯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