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十三五”以来,我国每年约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围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开展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两大重点。
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中国良造、世界优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再次强调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当前,“技能短缺”是制约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高水平技能劳动力短缺和技能劳动力供需结构短缺。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
此外,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体系不断完备,但国家和区域层面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常态化的技能调查、研究和开发的体制机制还相对滞后,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还有待提高,全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技能宝贵”的价值认同。
为此,应当通过强化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投入力度,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实施系统科学的技能开发和转化的战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机制,这是增强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灵敏性和适应性的关键。
搭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加快建成现代职业教育类型体系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根本保障。
从全球发展看,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职业教育体系持续向上延伸,“综合大学中的学徒制”或“应用技术类大学”早已成为实现产教融合的典型做法,现代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不可忽略和无法阻挡的趋势。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衔接转化机制的关键性环节,必须稳步快速地推进发展。立足现代职业教育链、技术技能人才链与产业全链条整体紧密衔接,面向技术技能人才链条的高端层次,加快建成一批高水平职教本科院校,并积极支持普通本科高校探索职教本科专业建设。
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职业教育提出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改革要求。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职业性、学术性和终身性融合的特点和趋势。因此,全球富有成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具有明显的类型属性,又绝不与其他教育类型形成隔绝或鸿沟,而是以技能开发和积累为核心、以学习成果获得为目的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终身教育之间相融通的良好机制,这正是对现代劳动力市场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精准把握的结果。
育人方式变革首先体现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建设并加快推动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发展来实现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从国家制度层面建立起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对接机制,并形成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沟通、衔接与等值的基本体系。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终身化,从制度上解决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发展通道不畅和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
可以说,当前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共同体极其迫切,只有形成所谓的命运共同体,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使职业教育持续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人力资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