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14座烽燧托举起“1945”与“2025”的时空对话,在习近平主席“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铿锵宣言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庄严启幕。这场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从亡国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更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中激荡出新的时代强音——以工匠精神铸就强国之基,以产教融合赋能民族复兴。
历史回响:抗战精神与职业教育血脉相连
80年前,中国军民以3500万伤亡的代价,在14年抗战中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广东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志鹏教授创新采用“动态世界地图+时间轴”教学法,将中国战场与全球反法西斯战场的互动支撑关系具象化,使青年学子在历史逻辑中领悟:抗战精神与工匠精神同源共生——前者是民族存亡之际的集体抗争,后者是和平年代的技术报国。正如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师生在集体收看阅兵直播后所言:“九三阅兵的钢铁洪流,正是新时代职教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精神原力。”
时代使命:职业教育构筑发展新引擎
当前,我国已建成1.13万所职业院校、3000万在校生的世界最大职教体系,但面临人口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其“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通过“扬长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济南职业学院以“访企三拓一引”推动产教融合,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则聚焦“红专融合”培养数字人才——这些案例印证:职业教育正从“谋业”转向“人本”,通过“五化范式”“双主体办学”等创新模式,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融合实践:精神传承与技能报国双轮驱动
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将抗战精神融入智能制造实训:他们以“舍弗勒班”现代学徒制为样本,在攻克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时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青岛旅游学校通过“知礼以立”课程体系,将服务礼仪与抗战时期的“国际友好支援”精神结合;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更以“红旗工匠”培养体系,让抗战时期“自力更生”的工业精神在新能能源汽车研发中焕发新生。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职业教育通过“教育+产业”深度融合,正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技能报国”的生动实践——从贵州交通职业大学的“水文化”育人品牌到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现代园艺数智绿领人”培养范式,无不体现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职教智慧。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职业教育正以“同心合力”的姿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持久动力。当香港特区政府在纪念花园升起国旗时,当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打造“融合发展新典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职业教育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半壁江山”的担当。正如《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所言:“让不同禀赋的学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这既是对抗战精神的最好传承,也是对和平年代“技能报国”的最美诠释。
历史昭示未来,职业教育必将在铭记与传承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强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