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正迎来历史性转变——评价主导权首次从教育部门转向企业与行业。在浙江南浔举办的第二十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首份《汽车行业典型技术技能岗位就业高适配性职业院校专业推荐名单》,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评价正式迈入“需求侧主导”时代。这份名单的发布仪式颇具象征意义:致辞嘉宾全部来自企业与行业代表,彻底打破了过去教育行政领导主导的惯例。
这一变革呼应了国家战略部署。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标,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政策导向已清晰指向:职业教育质量评判标准必须从“学校教了什么”转向“社会需要什么”。唯有让企业掌握评价话语权,才能倒逼职业院校摆脱“重学历轻技能”的痼疾,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深层矛盾。
当前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仍存在两大顽疾:一是简单套用普通教育标准,过度强调教师论文发表、课题申报,忽视技能传授实效;二是盲目追求升学率,导致部分院校偏离“就业导向”定位。这种错位催生双重困境:一方面,学生被误导至“升本升硕”的学历竞赛,背离技能成才初心;另一方面,企业面临“有活无人干”的用工荒,折射出技能教育“空心化”的严峻现实。
企业视角揭示了更深层矛盾:技能人才“低待遇—低质量—低适配”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错配。要打破这一循环,必须构建以就业适配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此次发布的推荐名单正是破题之举,其评价逻辑直指产业需求:通过企业参与制定标准,引导院校专业设置与教学创新紧扣技术技能岗位需求。
政策层面已为改革铺平道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意见》更设定了到2035年培养8万名各级工匠的量化目标。这些政策信号表明,推广行业主导的供需适配性评价,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抓手。
展望未来,这场评价革命将重塑职业教育生态: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最终构建起以企业需求为指挥棒、以就业质量为标尺的新型评价体系。当评价标准真正回归产业一线,职业教育方能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理想图景,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